中国职业足球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而北京国安俱乐部董事长周金辉近期抛出的“谁真正拥有俱乐部”这一问题,引发了行业内外广泛思考。在职业联赛历经金元泡沫、政策调控与球迷文化崛起的多重复合背景下,这一提问不再只是某个俱乐部的内部反思,而更像是对整个足球运营体系的一次哲学叩问。

回溯过往,国安俱乐部一直以其鲜明的“较真”气质独树一帜。无论是前高层罗宁那句已成经典的“不符合市场规律”,还是如今周金辉提出的所有权命题,都体现出一种超越短期利益的行业自觉。与某些企业高调宣称“燃烧人民币”的浮夸作风不同,国安始终保持着某种来自首都特有的部队大院与胡同文化交融的务实传统。
球迷自然是任何俱乐部不可忽视的主体。没有观众的比赛不仅失去商业价值,更丧失了文化意义与社会认同。近年来,尽管宏观经济面临挑战,但中超联赛的球迷文化反而展现出逆势上扬的势头。主场上座率的回升和远征军人数的增加,都标志着球迷群体正在成为俱乐部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变量。
从另一个维度看,球员无疑是俱乐部的核心资产。没有运动员,所谓“职业足球”便无从谈起。中国球员的高收入并非完全与其竞技水平挂钩,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庞大的球迷市场与资本投入。这一点在全球职业体育中亦属常见,但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投资人仍然是俱乐部实际的控制者与资源供给方。在中国,足球俱乐部往往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政商关系与社会资本运作的载体。诸如河南建业的胡葆森因长期坚守而赢得尊重,相反某些资本大鳄的快速进退则引发争议,也反映出职业足球在中国的特殊生态。
不可忽略的还有地方政府的作用。国有资本的支持力度、公安与体育系统的协同、地方主官对足球的重视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俱乐部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近期多地球市火爆,也与地方政策推动密切相关。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的文件明确指出,中国职业足球的未来需依靠“政府主导”与“市场活力”的双轮驱动。这既是对过往完全依赖市场或完全仰仗政府两种极端模式的修正,也体现出国家在体育治理上的审慎探索。
周金辉的发问,实际上是在多重约束条件下寻找一种可持续的生存逻辑。球迷作为情感最纯粹、黏性最高的群体,或将成为未来俱乐部价值重构中最关键的变量。这一命题不仅适用于中超,也同样值得中国各级别联赛参考。当投资人开始主动思考所有权与归属感的问题,或许正意味着中国足球真正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
作者 | 丰臻
图像来源 | @XUEYI1992(国安球迷图片)